郑晓龙导演新作《急诊科医生》发布片花

叶家坤
在寿宁,戏曲小镇凤阳有一句当地乡亲都能会意的俗语:章艮做戏——笑死人。
章艮是一位北路戏老艺人,刘姓,擅长演丑角;“做”在方言语境里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或干某种活儿,比如做农、做茶、做生意等。这句凤阳人经常挂在口头的俗语,是借着刘章艮老师在演戏中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风格,引起观众捧腹大笑的效果,来形容某件事情的好笑。
供职于新闻单位的老友邀我去看凤阳北路戏表演,顺带参加珍稀剧种北路戏活态传承主题访谈,说是已届九十高龄的刘章艮老师也会来,让我再感受下凤阳传承已久的乡戏——北路戏的文化魅力,也带点笑声回家。

大暑过后,荷风送爽。我们从“七八个星天外”出发,到得“两三点雨山前”的凤阳镇已是晚上九点多。镇文化宫北路戏演艺中心的舞台息了清音,看戏的乡亲们已经散去。路上因事耽搁,我们没赶上北路戏表演,却逢着了一场异常生动的故事会。七八位凤阳北路戏班的老戏骨聚在演艺中心后面的“半日闲听”茶室,给几位记者、作家谈过往的做戏故事。这些老艺人年岁最长的九十一岁,最小的也已五十七岁。我在凤阳看过多次北路戏演出,上台的已是新一代艺人。座中年长的四位老者之前我没有接触过,还真分不清他们的行当身份。挨着我边上的垂垂老者穿着深色衬衣,身材清瘦,头发稀疏,眼有笑意,嘴里无牙,却长着一个硕大扁平的塌鼻,衬托出一副滑稽喜感的造型。我猜度着老者的身份,悄悄问身旁一位老哥,座上哪位是章艮老师?老哥噗哧一笑,差点把端在手上的茶水给洒了出来。他忍着笑,指了指我身旁的老者:“是他是他,让我们从小笑到现在的章艮老师。”
窗外细雨淅沥,屋内茶香氤氲。几杯茶香润喉,几位倾听者热切的问询,让老人们彻底打开了话匣子,学艺演艺的生动过程,做戏谋生的悲欢场景,戏与人生的交织体验……时而如细雨绵柔,时而像茶汤滚烫,动情处起身挥舞比划,伤感时入座黯然不语,默默点起香烟……说好的访谈会已经成为真人演绎的故事会。这些八九十岁的老艺人很珍惜口述戏史的机会,我们也明白记录这段史料的紧迫性。

“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北路戏交流场面,第一次看到戏班老前辈们如此畅快地谈戏!”当下凤阳北路戏班台柱之一的刘经康感叹道。老辈们的激情叙述中,他也时常插不上嘴。演者、述者、听者、记者,身份交替换位,热闹而有序,丰富而不杂。我们仿若从徐徐升腾的茶气烟雾中,穿越到了从前的岁月,在戏里戏外的故事中,听懂了北路戏这朵乡土文化奇葩生存、传承的不易与韧劲,也记住了刘章艮、刘经趁、刘发清、谢雪梅与刘经浩、王龙凤、刘经康等两代痴迷守望在北路戏精神家园里艺人群体的行当。生旦净丑,酸甜苦辣,台上的角色扮演早已超越掩盖了他们的真实姓名。
寿宁乡戏文化历史悠久。“西溪人多习戏……”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、寿宁知县冯梦龙在其编写的《寿宁待志》中这样记载。北路戏是寿宁乡戏代表,俗称福建乱弹、横哨戏,是中国稀有传统戏曲剧种之一,自清代传入,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,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是闽东历史文化星空中闪耀的星光。

凤阳镇位于寿宁西南部,相对成熟的农耕文明为乡戏孕育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宁北路戏的发源地,目前还找不到何时开始出现北路戏的可溯史料,但在刘章艮、刘经趁这些亲历者的叙事里,凤阳民间北路戏班至少走过了七十多年的行程,早于至今成立六十五年的寿宁县北路戏专业剧团。他们多从十三四岁起就进入戏班,经过摸爬滚打成为了骨干,其中少数幸运者获得选拔进入县北路戏专业剧团。
北路戏在寿宁乡村文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,其音乐、表演形式均源于民间,早期多由农民演员在村落间巡回演出,生存条件艰苦。老艺人们回忆起做戏经历唏嘘不已。当年进入戏班的不外两个原因,有的是看过戏后真心喜欢上做戏,有的是生活所迫当做谋生之道。曾在戏班圈里流传的顺口溜“戏班赚,戏班吃,戏班散了去乞食”,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窘状。

在我们的记录中,一段段乡戏演出故事铺展开来。一行人挑着戏担,带着道具,辗转村落之间,一张幕布,几盏汽灯,简易舞台铺上草席,锣鼓一响,就能开演。清新委婉、明快跳跃、富有强烈生活气息的唱腔,把乡亲们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。戏曲里的曲折故事、故事里的人生况味,适合乡村农民的口味。他们很容易共情入戏,把生活的苦痛与欢乐和传统而熟悉的乡戏融在一起,在古老的土地上演绎着不老的故事。从出生到老去,从守望田园到闯荡四方,他们念兹在兹的是这份印刻在血脉里的文化胎记。乡戏成了传统文化与家乡情结的接口,一代一代薪火相传。

我依稀记得童年时在村里看戏的情景,大抵和鲁迅先生笔下看社戏的描述相似。会看的看门道,不会看的看热闹。乡戏只是文化传承的形式、载体,抑或是乡情乡愁的寄托。现代文明的推进可能会湮没一些传统文化的枝叶,但其种子和根脉始终在中华文化的土壤里储藏涵养、凝聚力量,只要生命力还在,就会迎来新生绽放的一天。
在时间的长河里,三百年不过弹指间。但在这些老艺人眼里,戏台上的历程就是他们的漫长人生,他们老了,也忧心着这份文化遗产是否传得下去。如今,文化的力量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,党委、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北路戏的关注加持,又让他们充满冀望。在日益注重传统文化保护的新时代,我们相信,这戏里头依然可以安放心灵、承载欢乐、传承文化。
故事还在,乡情不老,乡戏就不会老去。
来源:闽东日报·新宁德客户端
作者 :叶家坤
编辑:陈娥
审核:林哲雨 吴明顺
图片:刘岩生 王志凌 刘霄鹏 许少华
责任编辑:陈娥
(原标题:闽东之光丨叶家坤:乡戏不老)